【天天速看料】脉脉困在林凡造的概念里

两年前,职业社交先行者Linkedin“撤出中国”,为它的中国学徒们留下一串问号:职场社交在中国是否是伪需求?在中国,社交招聘的前景如何?领英之后,职场社交玩家谁能完成新一轮突围?

与此同时,招聘与办公协同领域的一众玩家,对职场社交的兴趣只增不减,猎聘、BOSS直聘、智联招聘、拉勾网...甚至阿里的钉钉、腾讯的企业微信,也希望能够抢占职场社交的流量入口。


(资料图片)

Linkedin的折戟,被谈论过很多次的“职场社交是否必要”的问题又被翻了出来。经历过洗牌之后,零态LT(ID:LingTai_LT)果断抛出观点:中国社交招聘玩家正面临着关键时刻。并把希望寄于国内职场社交平台脉脉,认为它未来或将成为中国版领英。

有人曾戏称,脉脉把自己做成了中国公司的“第二内网”,这也恰恰说明,中国企业在组织建设和内外沟通上的种种痛点,当然,背后正是中国式职场社交成长的空间所在。

但两年时间过去了,脉脉似乎依然停留原地,其CEO林凡更是乐此不疲的陷入“概念制造”中,从最初否认脉脉做的是“匿名社交”,到2022年大肆宣扬的的“招聘点评”,再到2023年的“脉脉高聘”...

2月8日,脉脉CEO林凡宣布脉脉成立全新业务品牌“脉脉高聘”。脉脉方面称:通过“社交+社区+智能算法”的全维招聘模式,提高中高端人才挖猎效率,助力企业连接适配人才。然而,这番被脉脉视为2023年的“开局大招”,背后是脉脉道不尽的心酸与无奈。

2022年疑似自我的炒作的“招聘点评”业务一时声浪颇高,但转眼却了无踪迹。在一场场“无效”新业务开拓与努力中,脉脉极限“下坠”。脉脉,这些年到底做错了什么?它是如何一步步走向“滑坡”的?

此外,“高聘”业务的盘子在整个招聘行业到底能占多大比重?网评“互联网八卦集散地”的脉脉职场社交,对拉动“高聘”有何贡献?脉脉的“高聘”业务能掀起多大浪花?还是如去年的“招聘点评”业务只是噱头,最终昙花一现?

诚然,脉脉十年,正不断受困于林凡造的概念里。

01

幸存者频频难以自救

脉脉,可谓年年改革立新项,年年烂尾打水漂。

脉脉早年因“互联网茶水间”走红,这是发家路径与手段,也是后续发展的诟病与槽点,甚至是致命死穴。

都说新年新气象,可对于脉脉来说,新年不一定有新气象,但一定有新的“自救动作”。疫情这几年,昔日红极一时的互联网科技大厂都忙着花式裁员、缩编,过去一年,不少中小企业的年终目标是“活下去”,招聘业务自然也在不动声色中极度“缩水”,而新的一年招聘行业还没“缓过劲来”。

先抛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中国职场社交是不是真需求?

否定的回答,历历在目。这就得从Linkedin说起,Linkedin模式基于职场关系形成线上网状社交网络,通过广告、招聘等服务变现。在拥有超过4亿工作人口的中国建一个“模仿版Linkedin”,听上去是一个宏大且美好的的商业故事。

然而,故事终究是故事,如何真正从“幻想”到落地,真正推动中国式职场社交成为现实,这是巨大挑战,也是巨大未知。从2004年的天际网算起,中国版“Linkedin”无一幸存,即便是Linkedin中国自己孵化的“赤兔”,也在2019年7月底正式下线。

于是,不少媒体大呼:脉脉是中国职场社交的“幸存者”,脉脉喜不自胜。但国内是否缺少“职场社交”的氛围尚无定论,但关于“脉脉功利性内容太多,限制了自身发展路径”的言论早就不绝于耳。

再抛关键一问:脉脉的职场社交,是不是“真社交”?

何为线上社交?往高级说自有一套浑然天成的说辞,往通俗易懂说有那么几项不成文的关系:一是建立联系,日后好联系;二是你来我往,或谈笑风生或面红耳赤;三是渐入佳境,现实互动与线上社交交融。

如此一看,脉脉幸存不是因为社交,还是在于“八卦内容”。脉脉被广为流传的是“匿名爆料”,职场人士可以匿名吐槽公司、领导、交流薪资待遇等。内容越有槽点,网友越是“上头”。乍一听是不是像“今日某条的职场吐槽帖”,实际上像任何“以吸睛内容为引流”的内容平台。

这种“爆料内容”大于“社交”的平台策略设定为脉脉带来了短期红利,也为脉脉走向滑坡埋下“导火索”。从被B站起诉,到被质疑泄露用户信息,再到与各个大厂的对薄公堂事件,脉脉的口碑早已定型。

幸存者频频让自己陷入大火之中。

02

走进增流不增收的死胡同

在脉脉早期的蓝图里,职言板块长期霸屏脉脉APP核心位,在它们看来,或许以为只需吸引用户注册使用,客户、广告、流量自然会闻讯而来,躺着赚钱便不再是梦。但很快,在注册用户冲刺上亿后,它们开始察觉不对劲,怎么用户量上去了,营收却没见同频共振?

脉脉一边维系职言(匿名爆料)功能,一边吭哧吭哧地招揽商务,一不留神就进入了死胡同。

在零态LT(ID:LingTai_LT)的一些调查中,一位大厂HR也表示:脉脉上的雇主品牌建设最为头疼,一边骂一边建设,这还怎么玩?

《人才吸铁石:用“MAGNET”原则塑造最强雇主品牌》一书中提及,美国零售业巨头希尔斯公司(Sears)研究发现:员工满意度每增加4%,就会带来2亿美元的额外收入。

“雇主品牌或将成为社交招聘破局的关键。”一位互联网招聘行业资深从业者称。“雇主品牌这件事的重要性被低估了。雇主品牌既是招聘的需要,背后也彰显着当下商业文明革新,企业文化建设和组织变革的方向。”他补充道。

基于真实员工的真实职场信息,建设雇主品牌,吸引人才,推动企业组织变革和企业文化发展,这是脉脉的美好愿景,但在脉脉生态里,却显得有些变形。

一方面,脉脉把企业和员工放在了对立面,企业雇主随时担心自己在脉脉反向“火了”;另一方面,相比其他专门性招聘平台,脉脉的招聘功能并没有明显优势。而上述HR口中的招聘业务已是脉脉的主要营收业务之一,但与其职言功能是存在一定冲突的。

双方的撕扯,导致单子不好谈,这又让脉脉商务无比受挫。

于是就有了2019年林凡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描绘的桥段:每次开会的时候,广告、招聘的负责人跟职言的负责人都要打架。广告部门会认为,“因为职言这个负面,广告主都不投预算了!”招聘业务负责人也会抱怨,“那边公司HR在招人,但这边还有这么多负面,他们怎么招?”

由此,一个从一开始定义为助营收引流的功能,反而成为拖累营收的罪魁祸首。

当然,还有另一遗憾——脉脉也没能持续讨好C端用户。

在会员业务上,脉脉有“脉脉会员”与“脉课堂”两种盈利模式,C端会员费用从每个月58元到每年1880元不等。

可2021年的脉脉,让C端用户有些恼火,感受遭遇欺骗。正是这一年,不少忠实脉脉粉开始心生退意,脉脉花了多年建构起来的用户信任在渐渐坍塌。会员费用也不可避免会受影响,也是这一年,脉脉对外称,招聘业务在营收中的占比已达到50%,而关于会员费不再对外强调。

脉脉不得不继续面对如何实现营收增长这一尖锐问题。

03

十年自救路

难道就没有别的出路吗?

近几年,脉脉几经折腾,仍处于温饱线边缘,似乎至今也没有找准自己的定位与变现路径。

2022年2月,脉脉推出“先看点评,再找工作”的公司点评模式,引来舆论哗然。林凡对此信心满满,亲自站台,并大张旗鼓打出广告语:消费点评,让差评店铺消失了;脉脉公司点评,能让差评公司消失。

确实有这么一段光辉岁月:一群职场员工冲到脉脉平台,洋洋洒洒写下了对前公司的“差评”,“底层逆袭吐槽雇主”的爽文情节,照进现实。但很快,脉脉公司的点评功能,被淹没在铺天盖地的互联网热点中,反而因自身公司的差评——裁员,频频活跃在大众视野。

据当时媒体报道,脉脉在2022年6月启动了一轮比例为30%的裁员计划,对此,脉脉官方回应称,裁员比例没有传闻中这么高,整体优化比例小于15%。无论如何,都足以可见脉脉的日子并不好过。

水涨不起来,船就开始下沉了。可日子还得继续?怎么办?熬过2022年,脉脉被逼着继续在“招聘”业务上发力。回到文章开头,新年新气象,脉脉开始了新业务探索——高端招聘。相比于天马行空的“职场点评”,这次的脉脉似乎“现实”多了。

近年来,招聘业务逐渐成为脉脉的核心业务之一,包括用于人才发现触达与转化的“人才银行”,以及基于企业号的雇主品牌服务两个核心人才解决方案。脉脉联合创始人王倩在多个场合都会强调社交与“中高端人才吸引”之间的天然联系。高能高潜高薪的人才不会天天投简历,但他们希望每天都在职场获得成长。高值人才是职场社交平台的核心资源。而内容吸引和社交连接,则是发掘这些中高端人才的关键。

但高端人才的引进,对于任何一家公司而言,都是重中之重,它们对于脉脉的信任又能打几分?且这个行业的竞争格局上,传统专业猎头公司林立,反观当下脉脉面临的种种窘境,面对市场残酷的生存逻辑,兜兜转转重心回归传统招聘业务的脉脉又有几分胜算?说白了,关于商业化变现的有效路径,脉脉过去十年没有解决,可能未来十年也很难解决。

而在未来的发展中,留给脉脉的,显然是一个更艰巨的任务,这个任务不局限于如何引领职业文化的新方向,如何更精准触达企业级需求,也包括如何在职场用户(C端)和企业用户(B端)之间找到更好的平衡点,以及如何用更好的技术方式,完成行业级的新变革。

如果脉脉一味忙于制造“新概念”,那能给脉脉的试错时间,真的不多了。

标签: 职场社交 linkedin

x 广告
x 广告

Copyright ©  2015-2022 北冰洋城市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沪ICP备2020036824号-3   联系邮箱:562 66 2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