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牵手吉利,这需要勇气,也需要底气!_当前快看

曾经相爱相杀的对手瞬间变成亲密无间的盟友,这需要勇气,也需要底气。

5月9日,长安汽车与吉利控股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将围绕新能源、智能化、新能源动力、海外拓展、出行等产业生态展开战略合作。

事实上,2月底长安和吉利就因为“银河之光”概念车事件发生过纠纷,双方各执一词,难辨是非。而两家能够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化干戈为玉帛”,画风变得太快,出乎所有人的意料。一个是央企,一个是民企,双方此次能够握手言和,达成战略合作,无疑是勇气和底气的体现。没有勇气,宿敌没有握手的机会;没有底气,两家也无法促成这次合作。


(相关资料图)

为什么要合作?

长安牵手吉利乍看之下是在意料之外,其实细看之下则在情理之中。翻看长安和吉利此前的种种经历,两家有太多的相似之处,也遭遇着相同的困境。作为中国品牌的代表企业,长安和吉利的发展直接影响着国内车市的格局,在2022年,两家车企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2022年,吉利汽车全年的销量为143.29万辆,长安汽车全年的销量为139.04万辆,在自主品牌中,吉利汽车和长安汽车的排名分列二、三位,不过和第一的比亚迪186.35万辆还有很大的差距。

之所以被比亚迪反超,显然是两家车企在向电动化和智能化转型的过程中没有达到预期的结果。根据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统计,2022年中国市场新能源乘用车零售567.4万辆,同比增长90%,新能源乘用车渗透率达到27.6%。而吉利、长安新能源汽车销量分别为32.87万辆、27.12万辆,占比分别为23%、19.5%。

在新能源领域,长安这边已经联合华为、宁德时代推出了阿维塔,同时将自家的深蓝品牌独立出去;吉利这边先布局了几何,后推出了极氪。尽管两家车企都在积极地推出新能源品牌和产品来应对市场的诉求,但可以看到两家车企的渗透率均低于行业平均水平。

长安和吉利都在新能源领域折戟,均面临着新能源转型的重任。因此两家车企也通过“银河之光”概念车事件这一契机,与其相互厮杀不如相互合作,两家车企进行资源整合、取长补短,提高规模效应、提升自身竞争力。从“一纸诉状”到战略签约或许是两家车企最好的结果。而长安和吉利的这次牵手,也不由得让外界产生两家车企是否是准备联手抗“迪”的想法。

合作之后会如何?

长安和吉利之所以能够达成这次合作,是两家车企市场地位相当、面临的挑战相似、企业的战略目标相同决定的。如果两家车企地位和实力悬殊,我想也不会有这样的合作了,毕竟“强强”才能“联合”。

长安与吉利的这次合作,最明显的优势便是能够分摊两家的研发成本,从而降低资金压力,进一步提高转型效率。电动化和智能化是中国汽车参与全球产业变革的重要机遇,也是长安汽车与吉利战略合作的重点。

在电动化领域,吉利的核心优势便是SEA浩瀚架构,无论是在硬件层面、系统层面,还是在生态层面,该架构的表现在自主品牌均有着相当高的领先优势。即使长安有SDA架构,但目前没有产品落地,暂时还看不出这套架构的优势之处。如果两家车企在电动化领域合作,吉利的SEA浩瀚架构无疑能够为长安提供更多的技术参考,甚至有新产品落地也不无可能。

在智能化领域,长安合作的诉求比较迫切。据悉,深蓝产品的智能化系统并没有顺理成章地牵手梧桐车联或者华为,而是选择了镁佳科技。虽然深蓝产品的智能化系统表现也不差,但是和华为的鸿蒙座舱相比,无论是产品表现还是名号都有很大的差距。所以长安和吉利会在智能化系统方面有着密切合作,毕竟吉利拥有亿咖通、魅族等知名公司,在智能化领域将给长安赋能。

此外,双方还会在电芯、充换电技术、新能源汽车产品安全,新能源产业布局进行合作。除此之外,双方还会探讨海外发展、出行生态的合作共享,未来两家的合作会给大家带来怎样的惊喜令人期待。

写在最后

前面也说了,长安和吉利的这次合作有种联手抗“迪”的意味,但笔者认为比亚迪已经形成足够的体量和技术壁垒,长安和吉利的合作在短时间内也无法对比亚迪造成“伤害”,所以受伤最大的可能不是比亚迪,而是长城。

长城和长安、吉利都同样面临着新能源转型的问题,长城虽然有欧拉品牌来主攻新能源市场,但是该品牌的表现也未能让长城满意。并且哈弗品牌销量下滑,高端品牌WEY也没有发挥出自身的优势,长城汽车的整体销量都不容乐观。如果长安和吉利“抱团取暖”,长城可能深受其害。

长安和吉利的合作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比亚迪、长城以及造车新势力等企业会如何接招?今年下半年的国内汽车市场显然有戏可看了!

标签:

x 广告
x 广告

Copyright ©  2015-2022 北冰洋城市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沪ICP备2020036824号-3   联系邮箱:562 66 29@qq.com